日志正文
|
||
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内迁的各族如匈奴、羯胡、鲜卑、氐、羌等,至隋初已逐渐与汉族融合,民族矛盾基本消失;但是,周边地区由于经济形态、地理环境、种族风俗等诸多复杂原因,仍存在并兴起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及其政权。这些少数族及其政权与中原汉族及封建王朝的关系,是多民族大家庭及统一的中国内部的民族关系。随着各族人民的生产斗争、阶级斗争以及民族交往、民族融合的发展,这种关系日益走向融洽和睦。
1.突厥汗国的建立、分裂及与隋朝的关系。突厥是古匈奴的别支,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。在匈奴国家时期,其居地在今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;匈奴国家灭亡后,南迁金山与高昌北山(今博格达山)之间、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或东部某地。北魏初年,臣服于柔然,“为蠕蠕铁工” 。后部落稍盛,求婚于柔然;柔然斥其为“锻奴”,拒婚。公元552年,突厥乃结好西魏,击破柔然,首领土门称伊利可汗,正式建立了政权。次年土门死,子俟斤立,号木杆可汗,东征西讨,势力达于极盛。北齐、北周均曾遣使修好,厚加赠遗,故木杆弟佗钵可汗曾言:“我在南两儿常孝顺,何患贫也!”
其后土门弟室点密西行,据今哈萨克斯坦一带,木杆弟佗钵仍居大漠南北,隋初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。
突厥汗国为奴隶制国家。可汗下有叶护、设、特勒(一作特勤)等二十八级官僚贵族,各部落内又有伯克(牧主),均属奴隶主阶级。奴隶主要来自掠夺所得各族人民。但由于受中原汉族王朝及突厥统治区域内高昌(治今吐鲁番东南高昌废址)、龟兹(治今新疆库车县东南郊皮朗古城)等地封建生产关系的影响,也开始走上封建化进程。如高昌“计田输银钱”,龟兹“准地征租”。但是,突厥贵族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封建化进程,反而竭力维护奴隶制度,专以掠夺奴役各族人民为能事,终于导致统治区域内阶级矛盾激化,贵族内部争权夺利不断,统治地位动摇。
公元582年,沙钵略(亦木杆弟)可汗率众40万自入寇今陕甘一带,百姓大受其害,“六畜咸尽”,隋军奋起反击,沙钵略战败逃归,东突厥内部再度分裂,木杆子大逻便西奔玷厥(室点密子)。隋因其内乱而行离间之计,东西突厥互相攻杀,势力渐弱。
开皇末年,东突厥又一次分裂,突利、都蓝(均沙钵略子)争战不休,隋再行离间,嫁女于突利而拒婚于都蓝。开皇十九年(公元599年),突利战败降隋,文帝封其为启民可汗;不久都蓝为部下所杀,启民遂拥有东突厥全境,成为隋王朝的北边附庸政权。
至炀帝时,西突厥也臣服于隋。
2.吐谷浑兴衰与隋王朝建河源四郡。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,原居辽西青山(今辽宁义县境)。吐谷浑原为慕容廆庶兄,因争夺领地失败西迁,西晋末年,徙至今青海一带,都伏俟城(今青海湖西十五里)。5世纪中叶,乘中原战乱而迅速崛起,扩张至今新疆东部,辖境“东西三千里,南北千余里”。
吐谷浑汉化较深,职官多仿北朝,而风俗习惯多同于突厥。经济生活主要为游牧,但亦有农业。
隋初吐谷浑屡犯边,均被击退。文帝改革后隋盛,不再来犯。开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可汗夸吕(又作吕夸)死,子世伏(又作伏)继立,文帝嫁女(光化公主)和亲;开皇十七年(公元597年)世伏死,弟伏允立,隋再以光化公主妻之。
大业五年(公元609年),炀帝接受了裴矩的建议,派大军击破吐谷浑,置河源(青海湖南境)、西海(青海湖西岸)、鄯善(今新疆罗布泊西南)、且末(今新疆且末县)四郡,调发内地罪人戍守,大兴屯田以捍丝路。这一措置客观上顺应了汉、吐人民长期交往融合的历史趋势,并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至隋末,伏允再度收复故地。
3.隋与西域的密切联系。西域自两汉以来即与中原关系密切,魏晋南北朝一度稍受影响。隋兴盛后,西域各族人民向往统一,各族酋长有心归顺,只因突厥、吐谷浑阻遏,难以如愿。炀帝时,突厥已衰,继而击破吐谷浑,开始大规模经略西域。
更多文章: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