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正文
|
||
魏晋南北朝时代,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,中外贸易关系更加密切,物质及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与输入,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。
一、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西传
这一时期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丝绸,其输出规模已大大超过前代,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新疆后,又从新疆逐步向境外传播,不过这一过程是比较缓慢的。到晋代,郭璞在其《元中记》中说:“吾国有蚕,大如小指,食桑叶为人吐丝,外国人不复信中有蚕也”。到公元4世纪,中国养蚕缫丝技术自新疆传入波斯。古波斯处于丝路的重要地位,中国的丝绸很早输入该地。西汉时便与安息国建立了通使关系,通过官方使臣往来和商贾的贩运,中国丝绸便大量流入安息。随着丝绸的输入,养蚕缫丝技术也随之传入波斯。在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之前,有名的波斯织锦是用金钱、银线织成的,当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后,波斯开始制造真正以丝为原料的织锦。《魏书?西域传》记载:波斯王“衣锦袍。”波斯织锦也开始反销中国,其织品惯用的图案——联珠对鸟对兽纹逐渐被龟兹、高昌等地采纳。大体与此同时,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也传入印度。
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入西方,则要到公元6世纪。如上所述,中国丝绸经多次辗转运到罗马,特别是波斯人的垄断经营,使罗马为此会出高昂代价,从罗马帝国到东罗马,始终为摆脱波斯人对丝绸贸易垄断而努力。到公元6世纪中叶,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时,终于获得了中国养蚕缫丝技术。据东罗马史家柏罗柯劈斯所著《哥特战记》记载:“有印度国僧人抵君士坦丁堡,探悉查士丁尼心中甚愿罗马人以后不再自波斯人购买丝货。乃见帝献策,可使罗马人不再自波斯或其他国购买丝货。据其人自云,尝居印度诸国之北的赛林达国(即中国),居住多年,得悉养蚕之法,并可将此法传入拜占庭。查士丁尼闻言,乃详问如何可使其法成功。印度僧人告以产丝者乃一种蚕虫也。丝自蚕虫口中天然吐出,不需人力。欲由其国取蚕虫至罗马,断不可能,然有法可将蚕子带来。一蚕所产之卵不可胜数。若将蚕子置至暖房中,即可培育出幼蚕来。查士尼丁听罢,允许成功以后,将重赏之。于是他们前往赛林达国,将蚕子带到拜占庭。依其法行之,果得幼蚕甚多,以桑养之。于是罗马帝国境内亦知制丝方法矣。公元6世纪末的拜占庭史家梯俄方内斯对此也有类似记述,他说:查士丁尼在位时,有波斯人某至拜占庭传示蚕之生养方法,盖为以前罗马人所未知悉者也。波斯人某,曾居赛里斯国。归国时,藏蚕子于行路杖中,后携至拜占庭。春初之际,置蚕卵于桑叶上,盖此叶为其最佳之食也。后出虫,饲叶而长大,生两翼可飞”。
由此可见,东罗马养蚕缫丝技术是通过长期生活在中国、掌握了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波斯人或印度僧侣以秘密的方式引入的。自从东罗马掌握蚕丝生产技术后,拜占庭出现了庞大的皇家丝织工场,使用大批女工从事丝绸生产。所产丝绸技术也采取垄断政策,因此,丝绸生产技术直到公元12世纪才传入南意大利。又过了100年,才传入西欧各国。
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,不但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衣着,而且还促进了一些落后地区文明的进步。如随着中国与扶南关系的发展,逐步改变了扶南男子不着衣的习俗。《梁书》记载:“吴时,遣中郎将康泰、宣化从事朱应使于寻国(即扶南国),国人犹裸,唯妇女着贯头。泰、应谓曰:‘国中实佳,但人亵露可怪耳。’寻始令国内男著横幅,今干缦(即筒裙)也。大家乃截锦为之,贫者乃用布。”
二、西方玻璃及其制造技术的传入
玻璃,中国史书称其为琉璃。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生产玻璃国家之一。据考古资料证实,至迟在西周时期,中国已开始生产白色玻璃。但中国所制玻璃与西方玻璃化学成分不同,前者以铅钡为主,后者则以钠钙为主。在光泽、透明度及坚固性能方面,中国玻璃逊于西方。因而,当中外贸易发展起来后,主要产于罗马北非行省——埃及亚历山大的西方玻璃就作为域外珍品辗转输入中国。汉代将大秦玻璃称作夜光壁。到魏晋南北朝时,埃及玻璃自海、陆两路成批输入中国,其制造技术也随之逐渐传入。晋代炼丹家葛洪在其《抱扑子?内篇》卷二中说:“外国做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,今交广有得其法以作之者”。水晶碗即透明玻璃碗。可见,到公元4世纪,埃及玻璃制造工艺已通过海路传入中国南方对外贸易中心——交、广二州。
在北方,到公元5世纪始有大月氏商人将西方玻璃制造技术传入。《魏书?大月氏传》记载:“世祖(424~452年)时,其国人商贩至京师,自云能铸五色琉璃。于是采矿山中,于京师铸之。既成,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。诏为行殿,容百许人,光色映彻,观者莫不惊骇。以为神明所作。自此中国琉璃遂贱,人不复珍之。”
更多文章: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