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5年7个月
访问:?
文章:2384篇

个人描述

卞洪登: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博士,现任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,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秘书长,著有《中国资本运营方略》、《国策百谏》、《首都东扩》、《全球出击》、《丝绸之路考》及《卞侠客游记》等书籍。

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探幽

分类:杂谈 | 标签: 丝绸之路  
2015-05-08 08:27 阅读(?)评论(0)


 

据历史文化大师季羡林教授著书立说介绍:早在公元2世纪末——6世纪末,世界各国文明均已经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政治动荡。欧洲古典奴隶制度落后,封建制度开始形成。公元395年,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,随后日耳曼人入侵,公元476年,西罗马帝国灭亡。公元3世纪初,波斯萨珊王朝取代安息王朝,并不断对外扩张。中亚的贵霜帝国在波斯人的攻击下逐渐衰弱并走向分裂。古印度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。公元4世纪,雅达人入侵,自5世纪至6世纪,波斯萨珊王朝在雅达人、阿拉伯人的夹攻下逐渐衰落。而东方强大的汉帝国,到东汉末年,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,爆发了黄巾农民起义。起义被镇压后,各地军阀混战不已,公元220年,曹操之子曹丕在洛阳称帝,国号为魏。至此,东汉王朝结束,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。此后中国分裂近四百年,民族纷争不已,战乱连绵,社会经济特别是北方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摧残。不过,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,传统的出口商品制造业——丝织业仍有显著进步。与此同时,南北方政权为加强自身实力,均致力于发展对外关系,中外政治、经济及文化交流方兴未艾,因而对外贸易得以继续向前发展。

 

魏晋南北朝时,汉代丝绸之路的最大威胁——匈奴已经衰弱西迁,中原与西域、中国与中亚的交通贸易路线基本通畅。随着各国、各地区生产力的发展,开展丝路贸易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。中国境内控制丝绸之路的各北方政权均面临着拓展生存空间的需求,因而注意维护丝路的交通,丝路贸易发展受到高度重视,故这一时期丝路贸易虽然受到战争的影响,但并未曾中断,一定程度上还有了发展。

 

一、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对丝路的维护

 

统治中国北方及控制中国西北的曹魏、西晋、前秦、五凉、北魏等割据政权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丝路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。

 

(一)     恢复设置西域的军事、行政管理机构

 

公元220年,曹魏政权在剪除了河西的割据势力后,即在河西设立了凉州剌史(驻地设在武威),由其兼管中原与西域及西方各国的政治、经济联系。两年后,即公元222年,曹魏政府又令敦煌太守兼任西域都尉,在西域要冲高昌(今新疆罗布泊西北)。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作为中原政权派驻西域的两个最高官员,负责维护丝路的安全和畅通,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。公元265年,司马氏取代曹魏,建立了西晋,公元280年,晋灭吴,中国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统一时期。晋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,西域各国鄯善、焉耆、龟兹、疏勒等均服从于西晋,在中亚的大宛,也由西晋册封为大宛王。因而这一时期,中原与西域关系密切,丝绸之路畅通,史称“西域流通,无烽燧之警。”一派和平安定景象。

 

公元4世纪初,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入主中原,晋王室退至江南,中国北方再度陷入混乱割据状态,史称十六国时期。这一时期,在中国西北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前凉、前秦、后秦、南凉、西凉、北凉等政权,他们向中原发展受阻,故大多与西域保持密切联系。并为此先后设官置守、驻军屯田,保障丝路的安全,如前凉承袭晋制,在高昌设戊己校尉,在海头设西域长史。因而这一时期,河西与西域的交通通畅,中原与西方的物品在河西得以交易。

 

(二)吕光西征

 

公元376年,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换掉了前凉,统一了中国北方,西域的很多国家都希望扩大与中原的交往。公元382年,在车师前部王、鄯善王率大批官员及商人来到前秦都城长安,要求前秦派设西域都护统理西域。此时,西域仍有一些城邦国家如焉耆、龟兹等与前秦交恶,并控制周围一些城邦小国,阻塞丝路交通。同年,前秦王符坚派大将吕光西征。吕光率7万大军进军西域,在鄯善及车师前部王的协助之下,吕光在西域恩威并施,使西域诸国纷纷降服,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。公元385年,胡商在吕光保护下蜂拥东来。史载:吕光大军“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,殊禽怪兽千余品,骏马万余匹”东归。

 

而在吕光西征出发不久,即公元383年,前秦于淝水之战败于东晋,不久,前秦灭亡。中原的统一再度被打破。吕光回到河西,自称为王,建立后凉国政权。后凉与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,吕光在西域设官置守,其子吕覆被任命为“都督玉门关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”,驻守高昌,负责维护丝绸之路的交通与安全。

 

(三)北魏征服北凉

 

公元5世纪初,鲜卑拔部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,河西的北凉亦表示臣服于北魏。公元437年(北魏武帝太延四年),西域的龟兹、疏勒、乌素、悦般、渴槃陀、鄯善、焉耆、车师、粟特等国遣使贡献,要求加强与北魏的政治、经济联系。于是,北魏派遣使臣携带金银、丝绸出使西域,其中使臣董琬和高明远达破落那(即大宛)、者舌(中亚塔什干),“琬、明东还,乌孙、破落那之属遣使与明俱来,不间与岁,国使亦数十辈矣。”此后西域各国使者、商人更是纷纷前来中原。然而,北凉为削弱北魏的势力,极力切断北魏与西域的联系,对前往中原的胡商(来自西域的商人)课以重税。公元439年,北魏出兵打掉北凉,由此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——河西。此后北魏在西域恩威并用,西域各国纷纷归附,丝绸之路大开,中外贸易繁荣一时。

 

(四)为来华外商提供便利

 

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,丝绸之路空前畅通。外国商人、使节纷至沓来,北魏政府特地在都城洛阳城伊河、洛河之间的御道东,设立接待外国商人、使节的“四馆”——金陵馆、燕然馆、扶桑馆、崦嵫馆,其中崦嵫馆即专门用来接待来自西方的使节和商人。来到洛阳的外商“乐中国风土,因而宅者,不可胜数。”为此,北魏又在御道之西设立“四里”,供外商侨居。其中“慕义里”是专门提供给来自西方的侨居者。此外,北魏政府还在洛阳设有专门供西方商人开展贸易的场所称为“四通市”。这些场所的设立,大大方便了来华外商的生活和商务活动,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。史称慕义里“门巷修整,闾阖填列(店铺众多),……天下难得之货,咸悉在焉。”

 

由于北方中国各政权对外商采取欢迎和鼓励的政策,因而外商可在各个敌对统治区之间自由往来贸易。史载:公元574年,北齐胡皇后的一套用宝珠制作的裙裤被子火焚后,打算重新制作一件。于是胡皇后便请一胡商携带三万匹锦彩到北周购买珍珠。让胡商担此重任,表明外商在中原享有特殊地位。

 

(五)实行“过所”制度,保护中外商人

 

自东汉末年以来,由于中原战乱不已,河西成为中外商人云集、商品荟萃之地。其中特别是敦煌,地处丝路咽喉要地,中外贸易最为兴盛。胡商多在此卖出其带来的西方商品,买进中原货物。然而当地豪强大族恃强欺压、掠夺胡商,他们或阻止胡商东进,或压价收买商货,这些强买强卖行为严重损害了胡商的利益,引起胡商的极大不满。曹魏控制河西后,为维护丝路贸易的健康发展,敦煌太守仓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打击豪强大族,保护中外商人。

 

1.实行“过所”制度。敦煌郡给东来西往的商人发放“过所”。“过所”即丝路贸易的通行证。其上注明持证人的姓名、年龄、面貌特征、服装、所携带商品及其族别或国别。曹魏对持有过所的商人沿途予以保护、照顾。

 

2.平价收买商品。根据胡商的意愿,凡愿将商品在当地出售的,可自由交易,也可由敦煌郡政府出钱平价收购。

 

3.协助商人购买内地商品。商人欲在河西购买中原地区的丝绸或其他商品,敦煌郡协助商人尽力筹办。

 

上述措施的施行,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,中外贸易得以顺利发展。仓慈因此受到胡商的高度崇敬。他去世后,消息传达到西域,胡商纷纷聚集到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的驻地,表示哀悼。有的商人甚至还按本民族的习俗,以刀划面,表示沉通悼念。还有的商人为仓慈修建祠堂,时常祭典。仓慈死后,“过所”制度继续实行。西晋时,丝路畅通,中外商人不绝于途,“过所”制度继续被推行全国。本世纪初,在新疆民丰县尼雅河流域,出土了一批西晋政府发给中外商人的“过所”残简,其中有一片“过所”记载:“口人三百一十九今为住人买采四千三百二十六匹”。可见,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丝绸贸易。

 

更多文章:

汇聚东西方文化的张掖

丝绸之路上甘肃张掖的夜

隋炀帝为何选张掖做万国博览会

登陆“美洲”的法显大师之二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5-05-08 10:0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shehui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